首页 > 科技 > 科技 > 正文

拥抱抑郁,制心一处,一切美好是深度投入的产物

2023-07-06 21:46:10来源:观察网  

看到李纹的消息,今天宇婷想为你转载一篇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的课程文章。

一切美好事物都是深度关系的产物。


(资料图片)

我先来谈谈《当下的力量》这本书的作者埃克哈特·托利的故事。

托利出生于德国,在伦敦大学读了本科。29岁生日不久后的一个晚上,他从睡梦中醒来,一种他经历了不知多少次的可怕的痛苦,再一次袭击了他,他深深地厌恶周围的一切存在,而最厌恶的,还是他自己的存在。

他想到了死,脑海里不断浮现一句话“我无法再忍受我自己了”。但突然,他意识到这句话很奇怪,“我”是谁?“我自己”又是谁?这句话的逻辑显示,有两个“我”似乎同时存在,但他想,其中只有一个是真实的。

这个觉察令他震惊,他的大脑完全停止。他的意识还在,可思维却像是不存在了……最后,他有了开悟的体验。

什么是开悟?

我一位好友,是一位超级成功的女士,接连参加了几次禅修后,她生出了一个野心——“我要追求开悟,因为这看起来是最高级的游戏。”

她非常真实,很容易有野心,而追求开悟,成了她的一个新野心,而且被她视为“最高级的游戏”。

不过真这么做,她极大概率是开悟不了的。实际上,真让她打坐,她连持续半个小时都困难。

开悟是件很稀有的事,但埃克哈特·托利把开悟说得非常简单。

在《当下的力量》这本书中,他写道:“开悟……是一种简单的与存在合一的自然状态。”

那什么又是“与存在合一的自然状态”呢?这可以用托利刚开悟时的体验来描绘:

每件事都那么新鲜,那么质朴,就像它们刚来到这个世界上一样。我拿起一些东西,一支铅笔,一个空瓶子,惊叹于它们的美丽和生命力。

可以说,开悟就是能全然地活在当下,能与当下这一刻的事物建立起合一的关系。

如果说,天才就是“体验与思维合一,人与事物合一”,那开悟就意味着,一个人能时时刻刻处在这样的状态里,而且是全方位的处在这种状态里,任何时刻,和任何事物,都能建立这种全然合一的关系。

这是真正的完美。

最初,受全能自恋的心理控制时,我们认为,完美是,有一个外在事物,完全符合我的心意,它在外在条件上是无可挑剔的,遇到这样的完美之物,我才愿意打开我的心。

其实完美是,当你能全然打开你的心,就会发现,完美无处不在,当下遇到的任何存在都是完美的。

或者说,当下即完美。

有人说,埃克哈特·托利并未开悟。并且看来,托利也违反了一万小时天才定律,他此前没有进行过相关的刻意练习,严重缺少经验的累积,竟然就直接有了这种终极天才境界。

但无论如何,埃克哈特·托利看起来进入的境界非常不同,他从此成为世界级作家,《当下的力量》一书风靡全球,在多年时间里都占据着《纽约时报》畅销书的榜首,并且他现在仍然是超级受欢迎,据说他的粉丝有数千万,而他后来的书也都畅销。

如果说托利是一个例外,他违反了一万小时定律。那么,对此我个人认为也有可能,因为关于人性的主观世界的规律,的确和关于物质的客观世界的规律不同,后者有极高的一致性,而前者很难有这种一致性,总是有各种偶发事件存在。

我想我们不必花太多篇幅去讨论托利是否符合规律,而是再回到“活在当下”这个概念上来。

如果说,你能百分百地打开你的心,那么当下即完美,你遇到的任何事物,都可以是全然完美的。那么,我们试着去这么做,不就可以了。

其实稍一尝试,你就会发现,把注意力百分百放在一个事物上,这太难了。

在《从脑流到心流》这篇文章中,我介绍了正念的两个最常用的方法“观呼吸”和“扫描身体练习”。这两个方法,都是试着“制心于一处”,而当你能做到这一点时,一些奇妙的体验就会发生。

这两个方法都有特异性,而禅修中还有一个看似非常平常的练习“经行”,也称为“正念行走”,就是在一个安静、不受干扰的空间里,试着全神贯注地去走路,把注意力放到双脚的起落和移动上。

你可以试试正念行走,这时你会发现,“制心于一处”是何等困难,并且,纷乱的思绪好像就是干扰的源头,你试着把注意力集中到一个地方,可你的头脑与思维,就像脱缰的野马一样很难被控制。

所以关键是,思维能停下来。

我再介绍一个心灵结构的理论。这个理论认为,人的心灵有三层:保护层、感受层和真我层。

我们想象一个有三个同心圆套在一起,最外层的就是保护层,中间是感受层,而核心的圆,则是真我层。

所谓活在当下,就是一个人的保护层与感受层脱落了,一个人直接在真我层和遇到的各种事物建立关系,而这时,遇到的也是其他存在的真我。

并且,一如马丁·布伯所说,真我都是神性,所以我的“真我”与你的“真我”是一回事,这自然就进入了合一之境。

所以问题是外面的保护层和感受层。

保护层是什么?就是思维,或者说,是思维构成的种种自我防御机制。至于感受层,这个理论也称之为痛苦层。感受中有太多痛苦,为了避免自己碰触这些痛苦,于是人用思维构建了保护层。

然而,当有保护层和痛苦层的双重包裹时,人就在厚厚的壳里,于是也就不能直接碰触其他事物了。

所以,人需要努力,把保护层也就是思维层放下,把感受层打开,这样才有可能打开真我层。

在《当下的力量》这本书中,埃克哈特·托利也提出了一对概念“向思维认同”和“痛苦之身”,正好对应着保护层和感受层。

体验与感受,是真实世界,然而体验与感受太容易有很多痛苦,它们构成了所谓的“痛苦之身”,而为了躲开这个“痛苦之身”,人就容易发生“向思维认同”,即,人觉得,“思维就是我,我就是我的思维”。

很多修行的方法都讲到,关键是放下思维,可思维为什么这么难以放下?既是因为我们把思维与自我等同起来,也是因为,思维和自恋一结合,就会站在高高在上的位置,而觉得体验构成的真实世界是不值得的。

人喜欢用思维评判事物,把一些事物视为好的、高级的,把另一些事物视为坏的、低级的。思维的这个特质,被称为是“分别心”。

例如,把做办公室的工作视为是高级的,而把蓝领工作视为是低级的,于是在做蓝领工作时,“我”产生了痛苦,接着又要用思维去编织保护层,这样一来,人就绝不可能和自己正在做的蓝领工作建立全然合一的关系了。

不仅如此,全能自恋产生的痛苦更是可以展现在所有事情中,哪怕再高级的事情,你想掌握它时,也必然会产生挫败,而人的全能自恋级别越高,这份痛苦也就越高。

当我们能深切地理解自己的全能自恋和思维的批判特质时,就可以在极大程度上化解我们的痛苦,然后就可以穿越保护层和感受层,而能用真我层,和事物建立关系了。

开悟的境界太高,其实常常能体验合一的天才境界一样也太高了,但我们可以试试,让自己投入到哪怕一件看起来很不起眼的事情上,这时你会发现,关键不是那件事本身有多么高大上,而是你是否能将你的注意力倾注其中。

最近我时常能体验到,把注意力放到随便一件事上,都是如此美好,好像我越来越能轻易地在非常普通的事情上获得好的感觉。

这可能有两个原因,一个是我在写这个课程,一个是目前的疫情和防疫,令我越来越焦虑不安,所以有时会刻意训练自己。

甚至有几次,当随便专注地做点事情时,我就感觉到了愉悦和安心,那时我竟然升起了对这些事情的感激。

讲到这儿,更是觉得,当多数人把学习和工作视为苦差时,这实在是太可惜了

至少,你可以选择一件你本来真正喜爱的事物,试着与它建立越来越深的关系,如能抵达高手乃至天才之境,你会明白鲁米一首诗句在说什么:

允许自己被真正喜爱的东西默默牵引,顺应那强大的力量,它不会将你引入歧途。

关键词:

责任编辑:hnmd003

相关阅读

相关阅读

推荐阅读